第152节(1 / 2)
不过当仙画开始讲这些精妙的天文仪器,开始出现这些各式各样的钟表的时候,他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
那些互相咬合的精密小齿轮,严丝合缝的机械构造都让人动心。更别提这好像还是个可以计时的东西。
戴在手腕上,一抬手就可以看到时间,这也太方便了!他问落下闳: 这钟表,咱们大汉可能制造出来?
落下闳无言以对: “……陛下,张衡的浑象仪或可以一试。那这些报时的,臣暂时还没有头绪。
刘彻有些失望,但也知道这事还真不能强求: “那你和尚方试试看。”
一旁的桑弘羊早就两眼放光,这东西肯定很值钱!
不仅是各郡的富豪们,说不定还可以卖到西域去!
宋朝。
苏颂也坐直了身体,手指习惯性的在椅子扶手上敲了敲: 钟表?他们是如何做到能做到那么小的?
他做出来的浑象台可是足足有两三层楼那么高。
若是怎能把里面的结构做小,就像是那些可以立在地上的座钟那样,那的确是会方便很多,很多人家里都可以添置上这么一座。
此时仙画给了他一个启示,让他立刻陷入到了沉思中。
直到他儿子苏携带着韩公廉和他的助手袁惟几匆匆来到了府里。苏公,恭喜,恭喜。韩公廉和袁惟几笑着拱手行礼,恭喜他仙画留名。
苏颂忙起身,对着韩公廉他有些惭愧: “实际上,若是没有你,这水运仪象台根本建造不起来,我的作用还比不上你。”
韩公廉忙道: 苏公折煞我了,我不过是帮了苏公一些忙而已,不胜荣幸。苏颂又对着儿子和助手板起脸: 你们怎么学的?!居然都复制不出来。
苏携和袁惟几对看一眼,脸皱成了一团: “父亲,这东西真的特别难……”
苏颂劈头盖脸的把两人骂了一顿,然后几个人忽然又想起来为什么要重建这座浑象台,想起了金国和南宋,气压陡然变得压抑低沉起来。
【但其实细究的话,擒纵器应该也不是苏颂的首创。】
【唐朝的时候就有记载,天文学家一行,对,他的法号就叫一行,是个僧人,一行和梁令瓒一起制造的水运浑象就应用了擒纵器,可以做到自动报时。】
一行与梁令瓒的水运浑象被置于武成殿前。
皇帝率领群臣正在观看。
只见当水流注入时,齿轮被水力带动,日升月落、星宿运转,正好昼夜为一个周期。最妙的是,在顶端还有两个木人,一人手持着鼓槌,一人手抱着撞木。当一刻钟到达的时候,拿着鼓槌的木人就会开始击鼓。
但一个时辰到达的时候,抱着撞木的木人就会撞响身前的小铜钟,发出清脆悠扬的声音。在场的人无不为这件精巧的事物而赞叹不已。
【从唐到宋,都达到这个水平了,但愣是技术失传,愣是让西方先发明出了钟表,我也真是不懂。】
【唯有一声叹息。】
……
明朝,
朱元璋心里咯噔一声,他觉得自己仿佛、好像、似乎在哪儿见过类似的这么一件东西。
是哪儿呢?
朱元璋冥思苦想,终于想起来了。
那是自己刚登基那会儿,司天台的人送来一件事物,说是元朝留下来的精巧玩意
儿,还可以自动报时,
那东西的确是很精巧,而且非常的美丽,由一整块水晶雕刻而成。
里面有两个小木偶,一个每隔一刻就会敲鼓,另外一个每隔一个时辰就会撞钟。
但偏偏,送过来的那个时候很不巧,他正在因为底下人奏报的官员贪污一事儿大动肝火。还没等他消气,就看到了送过来的这东西,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如此奇淫技巧之物,华而不实!元朝的权贵们就是因为太过迷恋享乐,奢靡无度,才让世间民不聊生,逼得百姓不得不反!
给我砸了!
侍卫们搬出去,在大锤之下,那东西碎了一地。没想到,这东西居然这么牛?
后来他也是有些后悔的,因为发现其实如果能有可以报时的东西,那的确还称得上是实用。可惜,为时已晚。
旁边的朱棣“啊”的一声,忽然道: 等等,儿臣想起来了,这东西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他还没说完,就被朱棣打断: 没有,你没见过。这傻子,说话都不知道先看看人脸色吗?
朱棣摸不着头脑,直到看到了父皇的脸色似乎有些不太好看,这才明白了过来,有些尴尬的清了清嗓子,闭上了嘴。
朱元璋暴跳如雷: ……我怎么知道后来这玩意儿就造不出来了呢?!
这可不能怪他!
那些没用的工匠!
……
【现在来猜测一下为什么苏颂没有把制造水运仪象台的技艺留下来?】
【可能是因为太难,后人没完全学会。也可能是因为天文学家只是苏颂其中的一个身份,他是朝廷高官,最高时做到了太子太保,封赵郡公,或许他觉得儒学正统和治国安邦才是更应该传下来的东西。】
【即使到现在,苏颂在历史上留下来的也更多是文名和官位,但却政绩平平。而我们在聊到宋朝的科学家时,往往只记得沈括,而不知道苏颂,更不知道他的水运仪象台。】
【这正是因为从古代到近代,科学不受重视,让无数这样的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以及他们的成果都埋葬在了滚滚的历史长河里。】
苏颂长叹一声,对身边人说道: “仙画说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