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节(2 / 2)
在雅室中的太学学子们,听着楼下大家的议论声,也都感到了身上肩负着的偌大责任。等我回去就写一封奏章,必须得让官家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不可。殊不知他们的官家正在无限的头疼中。而仙画似乎还想再扔给他一个大麻烦,让他更头疼一些——
【除了杂徭外,北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徭役制度,那就是职役。】
【简单理解,就是官府管辖下的各种吏目,里正、捕快、邮差、消防员等等,都是从民间征召人来做的。】
【可能有人要想,这不是妥妥的公务员吗?挺好的呀!】
【不不不,北宋的职役不仅没有工资,食宿自理,而且必须要干满一年。并且,到最后往往成为背锅侠。】
刚成为里正的富户愁眉苦脸的回到自己家里。
妻子道: 这当了里正不是一件好事吗?怎么瞧你却像是天塌下来了一样?
富户几乎跳了起来,情绪激动: “你懂个啥?这就是推我出去做刀!里正最重要的是干什么?是收税!可你瞧咱们这周围的税,好收吗?没一个是好相处的!
妻子想了想周边这些人家的德行,也慌了: “那咋搞?”
富户颓然坐下: 能怎么搞,先收着呗,实在是收不到的话那也只能咱自家垫上了。
妻子顿时不乐意了: “怎么能咱们自己垫?”
不然呢?”富户放低声音, 你以为那群人觊觎的是什么?是咱们家的田!只要我稍微哪里出一点差错,那咱们家的田可就别想保住了!
闻言,妻子也只能颓然的坐下了。
【成为里正还算是好的,最惨的是成为衙前的。衙前就是邮差,负责押运官府的各种东西。没薪资、路费自理,然后当押送的东西出了问题的时候还需要自己掏腰包赔付。】
一富户被任命为了衙前,需押解一笔税款去往京城。
多少钱的税款?家人问。
他回答道: “五贯而已。”
家人: ……行吧,好歹弄丢了咱们也赔得起。路费都不止五贯了。但是当富户来到了京城之后,却迟迟拿不到确认的凭证。
户部的小官员偷偷指点他: “你这样不行啊,你若是拿不到凭证,回去之后直接就会被下狱。”还请大人教我。
小官员给他做了个钱的手势。
于是,接下来,这名富户留在京城,四处打点,为了将这五贯钱的税款交割出去,前前后后竟然花了将近千贯!
待他回到家乡,已经是两年后了。2
赵匡胤还想再重重的叹口气。
这一出接一出的,都是些什么事
啊!
而且,衙前不是由军将担任的吗?什么时候变成由民户来担任了?
“胡来!乱搞!”赵匡胤忍不住骂了一句。
这肯定是赵光义那些不成器的子孙们不遵祖制,胡搞乱搞带来的后果!
赵德昭年轻气盛,对于祖制倒没有这么看重,他道:“父皇,之前儿臣就曾经说过,军中的衙前,未免权力也太大了一些。
一个衙前军将,官衔好几重,什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监察御史、武骑尉等,统统往他身上加。
李德昭自己就听说过,有地方豪强想要贿赂军中将领,来担任这衙前军将。
想也知道,他们是要干什么。
赵匡胤当然也明白,但这个牵涉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官制、军制、徭役制度…
他终于把心中那口长长的气给叹了出来。
算了,一切等迁都后再说。赵匡胤拍了拍赵德昭的肩膀。赵德昭:……父皇,难不成你是想指望我来收拾这堆烂摊子吗?
【这些职位在法律上规定只能让本地的地主和富户来做,但做到后面他们一想,这也不是什么好活儿,于是就千辛万苦的开始逃役,用尽了各种手段,从而将这些差事转移到了更贫苦的老百姓身上。】
【所以,北宋的农民起义简直层出不穷,两宋加起来平均每年136起,堪称历代之最。】欧阳修在朝会上上疏:
官家,如今的盗贼一年强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3朝会后,宋神宗留下王安石商议。
王安石向他讲解民间各种逃役手段和百姓疾苦:
“有人将自己的田产和佃户全部分散,让某个仆从或者是佃户成为名义上的户主,自己则躲在背后。
还有人把自己的田产和房屋与道观寺庙勾结,假装捐献给了他们,但实际上自己依然是所有者。
还有人直接伪装成佃户。
贫苦百姓的劳役负担也因此越来越重。
但这归根究底,都是因为职役制度的设立就不合理。
宋神宗听得连连点头。
【王安石当时要变法,就是看到了底层百姓们的这种难处。可惜,既得利益阶级的反扑、他自己内容的不切实际、党争等等,都让这场变法最终变为泡影。】
宋朝。
变法……赵德昭若有所思,又有些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