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都料匠(2 / 2)
&esp;&esp;武好古点点头,顺手就在桌子上拿出两张李诫写的关于“石作”的书稿,分别递给了谢尚宾和魏四海。
&esp;&esp;“看得懂吗?”武好古问二人道。
&esp;&esp;“看得懂,”谢尚宾道,“是石作,也就是采石、垒石、石板、石刻等等……似乎是《元祐法式》里的内容。”
&esp;&esp;武好古又看着魏四海,四海道:“小底手里这张不是《元祐法式》里面的,《元祐法式》的石作篇小底见过,和这篇不一样,没有恁般细致。”
&esp;&esp;看来这魏四海负责过《元祐法式》的刻印。
&esp;&esp;“还行啊。”武好古笑了笑,给自己的好学生米友仁打了个眼色。
&esp;&esp;米友仁马上说道:“老师,两位都料在国子监是拿100缗的年例,和效用士差不多,我们佳士得要请他们,得加给三倍……”
&esp;&esp;100缗加给三倍就是400缗!
&esp;&esp;索价不低,但也不是狮子大开口。因为他们可是国子监出来的都料匠——身上背着金字招牌的!
&esp;&esp;“加给三倍没问题,”武好古笑了笑,“不过得先试试本事。”
&esp;&esp;说着话,他又拿起两张墨娘子的素描递给了谢尚宾和魏四海。
&esp;&esp;“这是墨娘子……”
&esp;&esp;“这画……是用甚东西画上去的?”
&esp;&esp;两人拿过素描,看了一眼,都被惊呆了。
&esp;&esp;他们当然知道佳士得行的大东家是画中第一人武好古,而且也去过丰乐楼看美人图——自从墨娘子和李师师的画像挂在了丰乐楼,丰乐楼都快变成旅游景点了,生意比平时好了一倍都不止。一楼的门床马道更是连个位子都等不着!
&esp;&esp;可是两人现在看见了墨娘子的半身素描像,还是大感惊讶。
&esp;&esp;仅仅是黑、白、灰三种颜色,再加上一堆线条,便将墨娘子刻画得栩栩如生。
&esp;&esp;但是这份功力,就不负了“画中第一人”的称号了。
&esp;&esp;“能刻出来吗?”武好古看着两人问。
&esp;&esp;“刻不出来……”
&esp;&esp;“小底也刻不出。”
&esp;&esp;不意外。
&esp;&esp;刻不出来是正常的,因为武好古在这两张素描上运用了光影素描法,可不容易印出来。
&esp;&esp;“换两张吧。”武好古又给了两张素描,这是两张线条素描,不过还是用了一些明暗处理的手法。
&esp;&esp;“头发不能这样,画得太细了,刻不出来,就是刻出来了,也印不好。”
&esp;&esp;“鼻子这里也得改一改,都用线条就成。”
&esp;&esp;武好古点点头,看来印刷技术改进的余地还是很大的。不过这事儿不着急,以后有的是时间,
&esp;&esp;“行啊,明日你们再来,我给你们白描的图,你们拿去寻人雕版开印。”武好古说,“若是印得好,便给你们500缗的年例,行不行?”
&esp;&esp;“行,大官人您等着看好吧。”
&esp;&esp;“给某5日,保管把事情办妥。”
&esp;&esp;这回两个都料匠都拍了胸脯,白描的图是不难刻的,年画和佛像都是这样的图。他们只要去寻了国子监里面最好的刻匠,花个十缗八缗就能把版子雕出来了,这活儿可比刻书容易多了。
&esp;&esp;……
&esp;&esp;今天的阳光很明媚,也没什么风。
&esp;&esp;接近年关时的开封城,寒意稍退,城市中心的街道上人头攒动,处处透着繁华的气息。
&esp;&esp;武好古和米友仁一块儿出了佳士得的店门,沿途不时与人招呼。他们俩是向西而去的,肩膀上都背着用来速写的画板。
&esp;&esp;两人沿着潘楼街一路来,在潘楼下面拐了个弯,寻到了一处出租牲口的店铺,租了两头毛驴,骑着向镇安坊而去。
&esp;&esp;他们去镇安坊是找李师师的,墨娘子的素描有了,李师师可还没画呢。虽然武好古在几个月前就答应给她画上一纸,可是这承诺一直没有兑现。倒不是抽不出空闲,而是李师师不知怎的就勾搭上了端王殿下,成了“赵小乙”的专职模特儿……